對于密封圈失效,首先判斷密封圈是否完好。若外觀完好,則需要檢查密封圈與溝槽尺寸是否合適、密封組件是否安裝到位、檢查密封圈硬度和伸長率是否適當。
若密封圈發生扭曲、擠壓變形時,通常重點對裝配過程、溝槽倒角、配合面角度、密封圈壓縮率等進行檢查。表面存在磨痕、劃傷、掉塊時通常重點關注膠圈表面處理過程、溝槽等的粗糙度、是否有金屬磨損碎屑、油液或系統內是否有異物進入。
密封圈表面龜裂、碳化、顏色變化時,應關注環境溫度是否正常,密封圈發生溶脹、鼓泡、收縮等現象時,應關注密封介質是否異常以及密封圈的耐介質性能。密封圈表面存在較多微裂紋時,應綜合材質、硬度、性能等判定材料是否已經老化。
當密封圈發生開裂或斷裂時,通常首先尋找開裂、斷裂的起源位置,通過斷口形貌判定斷裂性質,重點關注源區及附近區域是否存在缺陷或損傷,進而結合密封圈受力情況、環境、材質性能等綜合分析、相互印證、進而尋找失效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