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旋轉密封的應用中,“速度越高越容易漏油”是耳熟能詳的現象。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,像唇部跟隨性、溫升、磨損加劇等因素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分析。今天,我們針對另一個常見因素進行分析:在高速旋轉下,油封唇口的壓緊力是在下降的。這個下降包括材料衰減導致的下降,也包括動態下的徑向力減小。
一、油封唇口靠什么“壓得住”?
橡膠油封唇口在靜態時,靠兩類力量提供壓緊:
1. 橡膠變形后的回復力;
2. 彈簧的增強力。
這兩者疊加產生了軸向接觸帶上的初始徑向壓強。這個壓強不只是“堵油”的手段,更是維持唇口微油膜泵送能力的關鍵。
也就是說,油封不是靠“堵死”來密封,而是靠適當貼合 + 穩定回油來維持“動態密封”。
二、軸轉之后,唇口徑向力在悄悄下降
當軸旋轉后,以下幾個因素會讓原本“壓得住”的唇口逐步松動:
1. 泵送效應:流體在“頂開”唇口
軸表面帶動油膜形成剪切流,唇口下方逐漸出現不對稱壓力分布,流體動壓反向推開唇口,實際接觸力下降。
在帶有流體動力裝置,如回油線,螺旋線等,的設計中,該效應會更加明顯。
2. 摩擦發熱:橡膠軟化,恢復力衰減
隨著速度升高,唇口產生摩擦熱,使材料彈性模量下降,唇口變“軟”,壓緊力再進一步減弱。
3. 長期疲勞與熱老化
連續運行下,唇口材料產生壓縮永久變形(CSP)、應力松弛、摩擦磨損,靜態貼合能力下降。
最終,原本穩定的密封結構,逐漸滑向一個“壓不住”的臨界狀態。
三、“壓不住”之后的后果是什么?
? 回油能力下降:唇口的泵吸效應需要貼合才能維持。一旦動態效應導致油膜過厚,唇部與軸的貼合不足,就無法將外泄油液抽回。
? 局部漂浮泄漏:在軸孔偏心的情況下,將會出現局部油膜過厚的效應,形成不對稱流場或間隙,從而觸發滲漏。
? 溫升與壽命損耗加劇:薄油膜、高剪切率,導致局部溫度急劇升高,加速橡膠老化。
四、端面(軸向)密封在動態下會怎樣?
作為發動機曲軸用低摩擦解決方案 , CASCO 及其類似的軸向密封結構通過更換了密封方向,形成了另一個解決方案。它的設計邏輯是:
? 將密封從徑向唇口轉化為軸向唇口;
? 減少摩擦,增強回油控制;
? 適配于集成式殼體和高速場合。
雖然密封方向發生了變化,此類產品同樣存在動態壓緊力衰減的問題,甚至可能更加嚴重:
? 無彈簧設計,無法自動補償壓緊衰減
多數端面密封設計僅靠橡膠的自身變形維持壓緊力,無彈簧作為補償機制,在高速下更容易失壓。
? 高速時“泵吸反壓”效應
為增強泵油能力,端面密封唇口設計中包含螺旋線結構,在中速下可形成穩定回油效應。但在高速下,該螺旋引導的流體剪切作用反而可能形成一個“向外拉扯”的負壓區,進一步削弱唇口壓緊力。
這意味著:唇部泵送優勢,可能在高速下反成為卸壓的風險源。
? 實測數據顯示,在速度達到臨界點時,端面密封油封會出現突然大量泄露的情況。
五、結語:看得見的貼合力,看不見的風險邊界
油封“壓得住”唇口,不只是靠結構形狀,更是一個動態平衡系統:
? 材料模量與熱響應;
? 唇口設計與彈簧支持;
? 油膜泵送與流體擾動。
理解這個動態過程,我們才能:
1. 在結構設計中合理設置唇口形變能力;
2. 辯證的理解泵吸能力與密封能力的關系;
3. 充分理解潤滑狀態對密封能力的影響。
(文字來源于網絡,有侵權請聯系刪除)